
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各位叉友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肯定是信息更加广化和深化了,从前怎么也找不全的康复信息、手术信息,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也就有很多前叉术后的叉友们,选择居家进行术后康复。对此,议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说:“康复必须要找专业的康复师”
也有人说:“网络发达跟着视频练习就行”
对于这件事各位叉友有什么看法呢?
PART.01 重建手术的方式不同,康复进程也不一样
解剖重建叉友比等长重建叉友的康复方案更保守,因为解剖重建的股骨止点更靠下,做胫骨前移的动作会让重建的韧带受到更大的张力;

不同的肌腱粗细也有影响,肌腱直径小于8mm体重又比较重的病人,康复方案也会比体重轻的患者更保守。更保守,意味着康复的进程会更慢。具体进程要需要根据阶段性的评估来定。
PART.02 膝关节出现联合损伤,康复方案会相对复杂
如果膝关节出现联合损伤的话(如:前叉+半月板损伤等),康复方案会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
因为联合损伤对膝关节的稳定性破坏很大,康复计划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损伤限制,在选择训练方法上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对回归运动的要求也会更高(这些需要通过专业系统的评估),在回归运动的时间上也需要更加谨慎。
PART.03 手术时间不能作为选择康复计划的标准
真正的康复方案不是看术后时间,而是看患者下肢整体的恢复情况,要根据肌力、灵活性、控制力等情况来决定何时负重、脱拐、跳跃、跑步等等问题。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进行评估检测的。

PART.04 发力模式错误,潜在风险盛行
1、关节压力异常增加
-
膝关节过度负荷:错误发力(如膝盖内扣、重心偏移)会导致膝关节剪切力或旋转力增大,增加对重建韧带的压力,可能引发松弛或再次断裂。
-
髋关节或踝关节代偿:若核心或臀部肌群激活不足,可能通过腰部、髋关节或踝关节代偿发力,导致这些关节的慢性疼痛或损伤(如髋关节撞击、足底筋膜炎)。
2、肌肉失衡与萎缩
-
目标肌群未激活:股四头肌(尤其是内侧头)、腘绳肌和臀肌是术后康复的重点。若发力错误(如过度依赖健侧腿或小腿发力),会导致肌肉萎缩或不平衡,延长恢复周期。
-
代偿性肌肉过度使用:例如过度依赖腓肠肌(小腿)或腰部肌肉发力,可能导致这些部位疲劳、僵硬或劳损。
3. 步态异常与运动功能下降
-
跛行或步态不对称:因疼痛或肌肉无力,可能形成保护性跛行,长期错误模式会导致步态固化,难以纠正。
-
稳定性差:跳跃、变向或跑步时膝关节控制不足,增加再次受伤风险(如半月板损伤、软骨磨损)。
4. 韧带松弛或再次损伤
-
重建韧带过度牵拉:错误动作(如急停、旋转时膝盖不稳)可能直接损伤重建的ACL,导致松弛或二次断裂。
-
慢性炎症与疼痛:错误的发力模式可能引发髌腱炎(跳跃膝)、髌骨软化症或滑膜炎。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对于这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叉友面临严重前叉损伤的情况下,前往机构康复可以给到叉友们系统直接的评估和意见,定制更加科学的术后方案,可以帮助叉友们早日完成目标!同时也欢迎各位叉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经历,我们会在评论区一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