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无数叉友都曾幻想如果前叉断裂不手术该有多好!这是因为手术给身体和心理带来的负担将是巨大的,绝大多数的叉友要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重压,想手术却又要担心术后的生活,不手术却又要担心未来乃至十几年以后的生活……
然而经过澳大利亚悉尼的Tom Cross医生和Mervyn Cross医生的研究下,得出关键结论:部分前交叉韧带断裂叉友(尤其是近端撕裂)通过特定角度的膝关节固定(交叉支具,90°屈曲)可实现前交叉韧带愈合!!!
如果这项研究普及至临床,对运动医学乃至叉友们来说都将是一个完全利好的消息,接下来我们将从叉友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CBP
(Cross前交叉韧带支具固定方案)
一、CBP治疗方案的诞生
过去,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通常被认为无法自愈,治疗方式主要是人工或者自体的方式进行韧带重建从而恢复运动能力,但手术存在缺点:
-
恢复期长、费用高、
-
术后关节炎风险
-
而传统保守治疗无法让韧带真正愈合,叉友仍容易再次受伤。
随着不断的发展,有学者专家发现部分前交叉韧带断裂(尤其是靠近大腿骨一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前交叉韧带愈合,其原理是膝关节屈曲角度影响韧带断端接触:当膝盖弯曲90度时,前交叉韧带的两端更可能靠近,为愈合创造机会。这催生了“固定膝盖促进愈合”的想法。
在澳大利亚团队的不断试验和研究下,得出了首个临床研究证实:约30%-50%的患者通过CBP实现了前交叉韧带愈合(MRI显示韧带连续)。这些患者无需手术,且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二、整体研究过程研究做了什么?
● 研究对象:
80名刚受伤(4周内)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
● 治疗方法:
①膝盖固定:用支具将膝盖弯曲90度固定4周,之后逐步恢复活动,12周后完全去掉支具。
②康复训练:以恢复运动能力为目标,进行针对性锻炼。
● 评估办法:
MRI(核磁共振)检查:在3个月和6个月时,用「ACL骨关节炎评分(ACLOAS)」看韧带愈合情况(分0-3级,级别越高问题越大)。
● 功能评分:
12个月后用问卷(Lysholm量表和ACLQOL)调查患者的膝盖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 医生检查:
3个月做Lachman试验、6个月做枢轴移位试验,该试验目的是检查膝盖是否松弛。
● 结果对比:韧带愈合好vs愈合差
● 分组依据:根据MRI(核磁共振)的ACLOAS评分
①愈合好:0-1级(韧带连续,信号正常)
②愈合差:2-3级(韧带变细、拉长或信号异常)
● 功能恢复:愈合好的组,12个月后的膝盖功能(Lysholm)和生活质量(ACLQOL)评分更高。
● 膝盖稳定性:愈合好的组,医生手动检查(Lachman和枢轴移位)结果更稳定。
● 方法有效:受伤后尽早「膝盖固定+康复训练」,约一半患者(ACLOAS 0-1级)的韧带能较好愈合,且功能恢复更佳。
● 愈合差的影响:如果韧带愈合不理想(ACLOAS 2-3级),膝盖可能更松,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稍差。
● 早期干预很重要:前交叉韧带断裂刚受伤时尝试保守治疗(如本研究方法)可能避免手术。
● 坚持康复:去掉支具后仍需系统锻炼,才能恢复膝盖稳定性。
● 定期复查:MRI(核磁共振)和医生检查能帮助判断韧带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根据以上专业的医学调研不难发现目前CBP(Cross前交叉韧带支具固定方案)主要用于前交叉韧带近端撕裂、低运动需求者,运动员仍需谨慎评估。在2023年最新试验中正在探索CBP(Cross前交叉韧带支具固定方案)的长期效果,未来可能扩大适用范围。
三、CBP未来在前叉损伤中的重点应用
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CBP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与创新价值。其核心突破在于建立了生物力学愈合导向的康复体系,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展开讨论。
通过90°屈曲位精准固定,使断裂韧带断端形成功能性对合,激活瘢痕修复进程。
临床研究显示,近端撕裂患者接受CBP后,6个月MRI证实韧带连续性恢复率达47%(2023年《AJSM》数据)。
患者获益:疼痛指数较传统方案降低32%(VAS评分),早期功能恢复周期缩短20%
CBP方案不仅革新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保守治疗体系,更开创了“力学引导生物学愈合”的新范式。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案有望成为运动医学领域从损伤修复向功能重建跨越的里程碑式突破。